栏目: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0 日期:2023-01-24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上海VS深圳:“抢人”的两种姿势)
每经记者:杨弃非朱玫洁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一线城市人才“争夺战”,在金融行业“一触即发”。
1月22日,上海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下称《计划》)正式亮相。在向国际金融中心“冲刺”阶段,上海再次强调建设目标,其中就包括:“到2020年,上海金融人才结构明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能力有效提高。”
为此,上海市金融工作局局长郑杨透露,将继续推出人才奖励等政策,对于金融机构落户的扶持力度也可能更大。
无独有偶,几天前,另一重要金融中心深圳,也出台首个专门面向金融人才的支持政策。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深圳开始“笼络”在校生:
鼓励深圳市金融机构设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实施大学生实习补助项目,每年吸引1000名全球知名高校的优秀在校大学生实习,对连续实习6周以上的,按照本科生2000元/人、硕士研究生3000元/人、博士研究生5000元/人的标准,给予一次性实习补贴。
事实上,早在去年,包括北京、广州、成都、佛山等城市在内,均已出台类似的金融人才新政。此次上海与深圳加入,让竞争更趋激烈。但是,“求才若渴”是一回事,如何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城市行业生态,也许更为关键。
“抢人”的两种思路
对上海和深圳而言,金融都是支柱型产业。2018年前三季度,上海金融业增加值4122.0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17.4%;同期,深圳金融业增加值2289.68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3.1%。
2018年前三季度全国主要城市金融发展指标对比图表来源:深圳市政府官网
缺人,则是城市下场“抢人”的直接原因。
日前,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的《2018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指出,2018年,在全国金融监管趋紧环境下,金融市场人才“迁徙效应”十分突出。直白点说,当前,金融行业呈现人才净流出状态,且求职者对金融行业的关注比例明显低于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占比。
如何补足人才短板?去年3月,北京印发《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提出建立优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天使和创投基金高管有机会直接落户;同年10月,广州出台《高层次金融人才支持项目实施办法(修订)》,重点支持金融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高级专业人才和柔性引进人才等。
今年,“抢人”浪潮蔓延至深圳和上海。
其实,深圳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早有苗头。2017年,深圳就发布《扶持金融业发展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将出台配套人才吸引措施,并对“创新”、“科技”强调有加。例如,将充分发挥“金融创新奖和金融科技专项奖”创新激励作用。
去年,深圳推出的“鹏城英才计划”再次强调“金融人才”,并最终形成不久前公布的《支持金融人才发展实施办法》(下称《办法》)。
在许多人看来,《办法》最大亮点在于,将在校生等多层级金融人才纳入补助范围。对金融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与青年人才,深圳也将分别提供资金或培训。
宏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洪斌表示:“深圳高校数量少,专业毕业生少,建立从在校生到高端人才的引才体系,能从数量上提升深圳金融业人才供给水平,可谓“打蛇打七寸”。”
反观上海,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则主要聚焦“提档升级”。
当前,上海金融业从业人员已超37万,远高于深圳16万左右。不过,在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院长、金融学教授张春看来,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仅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近3%,对比香港、新加坡5%,纽约、伦敦10%、25%的从业人员占比,显然不能满足上海金融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同时,也有分析指出,尽管上海金融从业人员不少,但“兼具深厚理论修养、扎实专业背景、丰富实战经验、宽阔国际视野的高端金融人才还比较稀缺”。
上海早已有所行动。2016年,上海专门推出“金才工程”,包括海外金才、领军金才、青年金才三项开发计划,给出的优惠条件是项目资助、优先培训机会等——目的就是补足高端金融人才。统计显示,三年来,共有近400人入选。
而在冲刺国际金融中心的关键阶段,上海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供需结构。知名猎头公司万宝盛华集团(中国)总部董事总经理张锦荣就坦言,上海金融机构环境仍与海外存在不少差距,比如薪酬水平和岗位适配度、人才结构不够匹配等,可能造成人才外流。
改革的两条路径
不过,除了给予补贴和工作机会,要真正成为人才吸附“磁场”,最终还要看城市行业前景。
以上海和深圳为例:从金融机构数量来看,截至2018年6月末,深圳法人金融机构总数达到191家(全部为持牌法人机构,不包括一级分支机构);而2018年末,上海在沪持牌金融机构总数已达1605家。显然,上海行业集聚能力强得多。
排名也能说明一定问题。对于金融中心实力评估,目前有两个权威榜单:一个是英国智库Z/Yen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lobalFinancialCentersIndex),即GFCI;另一个是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金融中心指数”,简称CDI·CFCI。研究最新发布的两份榜单,可得出同一结论:上海综合实力强于深圳,但深圳攀升速度很快。
分别来看:
2018年9月发布的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4),上海综合竞争力排名第5位,深圳排名第12位。相较去年,上海上升1位,深圳上升6位。
图表来源: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
而在2018年发布的第十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中,上海综合得分排在第1位,深圳排名第3位,且与上海差值不小。不过,对比上一期得分的增幅,深圳排名第1位,上海排名第2位,深圳超过上海7.5个百分点。
图表来源:第十期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报告
虽然金融业整体实力不如上海,但此前,深圳已将国际金融创新中心设为自己的目标。而在此次《计划》中,上海想要打造的六大中心,“金融科技中心”正是其中之一。
对此,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与现代产业研究所副所长余凌曲直言:“深圳金融业离上海还有不小距离。至于新金融、金融科技,只能说深圳在某些方面有一定优势,也有微众银行、平安保险等金融科技龙头企业。但比起上海,说不上已经真正拉开差距。现在,上海将金融科技放到了非常高的位置,两地都在发展中,‘胜负’还未分出。”
那么,深圳“小老弟”有没有机会追上上海“老大哥”?
余凌曲认为:“只靠深圳自己,还是够呛。但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深圳有机会与香港组团成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如果能实现,将大大超越上海。”
在余凌曲看来,香港与纽约、伦敦两大全球金融中心并称“纽伦港”,而深圳、香港两地距离很近,从地理上说,两地交流与一体化建设非常便利。“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深港之间的金融市场要素互动,对深圳来说是非常大的机会。”余凌曲说。
比如,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正是深港合作的一个重要着力点。余凌曲告诉自贸君:“前海正在不断复制、学习香港的那套金融机制,目前也有向全国推广的成功经验,比如跨境贷。”
反观上海自贸区,其金融开放路径与深圳不同,余凌曲说,上海主要从现有体制中去改革和突破,“两种路径的改革,都在路上,朝着同一目标在行进”。
哪种更有效?余凌曲认为,上海、深圳各有机遇,现在还不到下结论的时候。
每日经济新闻
举报/反馈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