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0 日期:2023-03-19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落户上海难倒外地生 硕博比本科生难度大)
落户高耸入云的高楼大厦展现出的繁华、外滩古老建筑散发出的高贵、南京路步行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流、新天地时尚地带的小资气息和似乎永不知疲惫的霓虹灯表现出的热闹,对他们充满着无限的魅力和诱惑。但另一个现实是,一纸户口却成为不少大学毕业生进入这座繁华都市的“拦路虎”。
学校BBS上最热话题
日前,上海市教委、发改委、人事局联合发出《关于做好200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工作的有关事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通知》),公布了200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办理上海市户籍和申领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的受理办法。
在《通知》中,还有两个附件,分别是《200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办理本市户籍受理办法》(以下简称《户籍受理办法》)和《2008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领人才类〈上海市居住证〉受理办法》,而前者则备受外地学生的关注。
注意到,和往年相比,今年的《通知》并无明显区别,只是增加了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时,不得在协议中规定毕业生如未能办妥落户手续则与其解除就业协议的内容。如发现用人单位有上述情形,有关部门将不予受理其非上海生源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申请。”而《户籍受理办法》和往年也无明显区别,只是新增规定,“企业非法人用人单位须提供上级法人的营业执照复印件,且注册资金一般不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
在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的BBS上看到,学生了《通知》,关于评分标准也成了应届毕业生讨论的热门话题。
今年的非上海生源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评分办法目前尚未公布,不过查阅了从2004年至2007年的评分办法,发现结构变化并不大,主要包括毕业生要素分和用人需求要素分,不过在级差和一些细节上每年都有变化。
而就是这个每年公布一次的评分办法,自诞生以来就引起不少争议,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这个评分办法是否公平、是否存在歧视。
左边加分右边优惠研究生没有本科生有优势
另外一个让不少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感到困惑的规定是,导向要素中的荣誉称号和学术、文体竞赛获奖两项中规定仅限在高校最高学历就读期间所获奖励表彰。这意味着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获得的荣誉称号或竞赛奖项是无法左边加分右边的。
而目前高校的一个现实情况是,各类国家、省、市级竞赛主要针对本科生来开展,本科生有大量的参赛获奖机会,而针对研究生的大规模竞赛却很少,而且研究生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各类科研项目或课题当中,不会也没有时间积极参加各类竞赛。因此,这项规定直接导致研究生在这两个左边加分右边项目上处于劣势,而这两个左边加分右边项目最高可达到15分,不少硕士研究生,在本科期间都获得过一系列国家、省、市级别的奖项,却因为不是最高学历期间获得的原因而不能左边加分右边,因而也导致最终无法达到标准分。前文中所提的张玲正是这种情况。
“2004年是分水岭。”去年毕业的上海某一本院校的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生刘易(化名)这样告诉。
向一些文科硕士毕业的学生了解到,当他们作为本科班级的佼佼者考上研究生后,毕业时分数反而没有本科时候拿的分数多了。
“怎么学历高了,分数反而少了呢?”刘易解释,“本科期间可以拿的奖多呗,什么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之类的,但是研究生期间拿这些奖就难了。”由于分数不够,办不到上海户口,刘易回到安徽老家工作。他告诉,2003年本科毕业时,同班同学在上海只要找到愿意接收的正规单位就能落户,“我多读了3年,反而要打道回府”。
何勤华也表示,推行应届毕业生户口审批政策具有不确定性,有不少研究生毕业的同学反映,当初2002年、2003年毕业时,与他们同班的本科同学在上海找到单位就能留沪,有些甚至只是随便找个挂靠的单位也能把户口落下来,考上研究生后却很难在上海落户了。
而在用人单位要素分中,有一项重点领域要素分,即录用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导向专业(依据《上海市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及“十一五”期间人才需求调查结果制定)毕业生可加3分,在符合导向专业基础上,录用列入教育部、上海市重点学科所在高等院校的毕业研究生可再加3分,但每年这个“导向专业”都有一些变化,比如在2006年目录中,还有国民经济管理、货币银行学、投资经济、金融经济、国际金融、证券与期货等热门专业,但到了2007年却都已经被排除在外,1分就可以决定是否能够落户的情况下,这项不确定因素也让不少还在校就读的学生心神不定。
何勤华表示,政策的不确定导致在校的学生对前景不能形成稳定的预期,这与发展市场经济,减少政府行政干预的整体思路也是不相吻合的。
同时,由于按照2007年的评分办法,学历之间的级差只有3分,因此以前“博士生铁定能落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解到,2007年,就有不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没能在上海落户。2007年7月,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落户申请结果颁布,以硕博毕业生为主力的入沪申请大军“倒下”一大片,上海某“211工程”高校人文学院硕士毕业生2006年全部通过申请,而2007年却“全军覆没”。
据悉,2005年的标准分为64分,2006年为68分,2007年已经提高到71分。而注意到,2007年的标准分并没有对外公布,应届毕业生在自己申请后只能知道自己是否通过审核,而并不清楚标准分究竟是多少。实际上,按照官方说法,由于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也就意味着标准分是根据每年发放的户籍数量确定的,而了解到,近几年来上海市发放的户籍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2004年,上海市每年给相关外来人才发放户口2.8万个到3万个,2004年实行双轨制后转变为居住证4000个,户口2.4万~2.5万个,2005年发放居住证超过1万个、户口两万个,2006年发放居住证1.7万个、户口1.5万个,2007年发放户口1万多个。
一名2007年毕业的上海某高校硕士研究生分析了近几年的评分办法后认为,在不考虑获奖的情况下,2006年之前卡掉了大部分本科生,2006年在原来基础上卡掉了非“985工程”大学(即教育部重点建设高校)的硕士,2007年则是在原来基础上卡掉了“985工程”大学非全国重点学科的硕士,所以2007年,大多数外地硕士是没拿到户口的。
“能办理户口的希望为零。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没拿过什么奖,没有什么专利发明,没有什么创业项目的学生。”同济大学2004级汉语言文字学的陈婕(化名)说。
作为上海市闵行区人大代表的华东师范大学2004级的金惜墨,对上海的落户政策也有所关注。她告诉,去年学院计算机专业的100多人中,办理到上海户口的只有3人,“主要是拿过一些国家、国际奖项,有些发明的同学”。
金惜墨结合亲身经历说起了一个情况:“比如一些银行招聘,就要求有上海户籍。有些优秀的外地同学连参加笔试的机会也没有,而本地的同学很容易就能参加大大小小的银行笔试、面试,这就很不公平。”
去年毕业的上海籍学生梁广升,在一家银行上班。他着实体会到,银行来学校招聘时,如中国建设银行、上海银行等大多数银行的启事上,都写着“上海户口优先”。“银行差不多都是在每年11月到第二年1月要签订一份学校、单位、个人的三方协议,而签订三方协议的时候,必须有上海户口。”
而在今年的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也多次提到人才问题。他表示,上海没有多少资源,土地资源有限、矿产资源缺乏。上海发展靠对外交往方便的地理优势和认真细致的商业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靠人才优势。“上海历史上就是一个移民城市,新时期新阶段,上海更要海纳百川,要吸引、集聚各方人才,上海才能兴旺发达。”俞正声说,要关心人才、尊重人才,对人才特有的个性与特点要包容,不要苛求;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创业环境,使上海成为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乐土。(周凯实习生张琦)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