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上海落户资讯 人气:0 日期:2023-01-31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202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炉~滨州晋级百强!)
转自:滨州发布
人才的集聚和迁移,是“用脚”对一个区域的“投票”。
在智联招聘、泽平宏观日前发布的《202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山东16市共有10市上榜“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这其中排名较高的分别是青岛、济南,它们的人才吸引力指数分列全国第13、15,此后依次为烟台(第40)、东营(第49)、威海(第50)、潍坊(第59)、淄博(第62)、临沂(第66)、济宁(第98)、滨州(第99)。
相较于前一年的排名,济南上升了1个位次,潍坊上升了8个位次,临沂上升了6个位次,济宁、滨州新晋百强成员。
地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经济中心之间,山东在人才命题上的存在感并不强。然而这份权威榜单却仿佛在提醒我们:“别低估了山东!”
重新观察这座沿海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在“逃离北上广”成为舆论焦点的当下,山东哪里更具魅力?何种人才更愿意留鲁?各城市的定居“性价比”如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试图摒弃种种刻板印象,从人口、就业、消费三大方面的城市数据中,解码“人才大省”——山东。
济南、青岛作为山东重要的“双子”窗口,吸引了多少人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山东各市18-59岁劳动适龄人口情况。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七普”),济南15-59岁适龄劳动人口占比63.60%,青岛占比64.31%。青岛不仅高于山东省内其他各市,也高于全国水平(63.35%)。
饶有趣味的是,青岛适龄劳动人口多,但济南高学历高素质人才更高一筹。“七普”数据显示,青岛的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达到22.55%,济南为25.93%。济南在2020年就汇聚了近24万位高学历人才,占比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约15.4%。
在山东上榜“2021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其他8市中,烟台、东营、威海、淄博4市的该项指标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以东营表现最为亮眼,凭借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近22%的成绩位列全省第三。
齐鲁人才网数据显示,选择省内就业的驻鲁高校毕业生占比连续五届攀升。
选择留下来的2022届驻鲁高校毕业生占比高达87.37%,比2018届足足提高了19.12个百分点。
按照学历划分,与2020届相比,2022届有88.64%的博士毕业生选择在省内流动,提高了34.66个百分点;79.34%的硕士毕业生选择山东,提高了18.47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增幅为10.64个百分点;大专毕业生增幅为3.87个百分点。各学历层次人才留鲁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从流入山东就业人才的学历层次来看,2019-2021年,本科、硕士、博士学历人才占比逐年上升,大专学历人才占比逐年下降。流入山东就业市场的人才结构不断优化,走向“高端”。
到这里,我们可以试着下一个结论:近年来,活跃在山东的各类学历人才均有提升,并且呈现出高学历人才更愿意留鲁的良好态势。
哪些地方是山东人才的“输血地”,山东又主要为谁输送人才?根据齐鲁人才网数据,从来源看,山东对北方省份人才呈现“虹吸”态势,2021年,人才向山东流入的前五大省份分别为黑龙江、河北、河南、吉林、辽宁,合计占比达61.09%,高于2020年的60.11%。从去向看,2021年,山东人才外流的前五大地区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天津、浙江,合计占比达65.39%。
留下的人才去了哪?《2022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提到,“人才净流入占比”是人才吸引力指数的核心指标,等于(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国流动人才总量。济南在该项指标中表现好于青岛,展现出更强的人才吸引力。
人才的涌入、激烈的竞争让山东飞速发展。2022年上半年,山东实现GDP总量.4亿元,蝉联全国第三,继续跑赢经济大盘。
青岛因为其快速的发展和适宜人居住的环境,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不过,在知乎问题“青岛的生活幸福指数高吗?”下,不少人却坦言“工作累”“房价高”“消费不起”…
买了房,才算在城市里扎了根。打工人高度关注的城市定居“性价比”,可以简单归结为工资、消费、房价3要素。这些落在实处的获得感,在解码人才吸引力中同样不能缺席。
面对高额房价,打工人多少会迷茫:“白手起家,在大城市买房现实吗?”
抛去购房条件限制,我们比较了一线、新一线、二线部分城市平均房价和招聘薪资,发现按照2022年上半年平均薪资水平,打工人在青岛一年不吃不喝可以购买6.80平方米的房子,这与南京、杭州、天津等同为新一线的城市相比,已经不算太难。
再来看二线城市。在山东省会济南,打工人一年不吃不喝能买7.31平方米的房子,拥有一套80平米的房子需要奋斗近11年,在滨海城市烟台,这个数字被缩短至9年。
对于在北上广深打拼的人们来说,与数十年悬在半空的漂泊感换来的安居生活相比,或许定居山东的“性价比”更能令他们满意。
消费行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消费支撑起衣食住行,临摹人的生活画像。
青岛和济南的消费水平与其他全国21个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相比,着实不算高。相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在21个超大、特大城市中,青岛以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2739.8元位居第14,济南以2501.3元居于第16。
放眼整个华东地区,除了济青外,还有三个超大、特大城市——上海、杭州、南京,它们在2021年的居民人均月消费支出分别为4073.3元、3717.4元、3259.8元,在21个超大、特大城市中分列第1、第4、第7。对比下来,济青是华东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最低的两个特大城市。简单来讲,这里的人才能以较低生活成本获取大城市独有的发展机遇。
再来看看除了“双子星”外,山东其他城市消费水平如何。
根据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约为2.28万元,同比增长9.0%。细化到城市,山东16市仅济南、青岛、烟台、东营、威海、淄博6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2.41万元。
低消费等同于低收入吗?其实不然。
以市场化年薪与人均消费支出为例,根据山东各市2021年统计公报和齐鲁人才网数据,一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如烟台、东营、淄博),其市场化平均年薪还不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如潍坊、临沂、济宁)。
由此可见,消费不一定与收入完全挂钩,却可以成为窥探地区生活成本的窗口。
透过纷繁数据,我们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接踵而至,在山东以较低的生活成本安身立命,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七普”数据显示,山东外来人口为412.9万,在外地的山东籍人口为425.9万,即山东净流出人口收缩至13万。作为人口过亿的大省,这个数字称得上出色。
需要注意,当我们在讨论“城市人才吸引力”时,“城市”与“人才”都是极为复杂的研究对象,没有标准答案。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现如今,安放理想的目的地已经不再是答案为“一线城市”的单选题。伴随着山东在人才引进政策和硬实力上持续发力,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奔赴这里,奋斗在这里。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刘雪纯)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