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上海落户资讯 人气:0 日期:2023-02-15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不拒众流,海聚英才——上海组织工作五年回眸·人才工作篇)
(上海智慧党建网)人才是上海的最核心资源、最宝贵资源和战略资源。党的十九大以来,上海深入贯彻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战略地位,大力推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推动形成“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的人才工作体系,人才竞争优势正在成为上海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经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探索,上海人才资源总量不断上升,2020年底达到675万人,较2016年的603万人增长12%。高层次人才不断集聚,目前在沪两院院士184人,较2016年170人增长8%;上海领军人才1739人,较2016年1290人增长34.8%;国务院特贴人员近1万人,较2016年9000余人增长约11%。海外人才吸引力持续增强,目前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34.5万份,连续11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人才创新成果持续涌现,上海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在全国占比连续5年超过15%,近3年获得一等奖数量占全国20%以上,上海科学家近年来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占全国总数超过25%。
党的十九大以来,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连续四年考察上海,对上海人才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上海发挥国际化程度高的优势,广泛集聚各方面优秀人才,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
2020年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要求上海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特别是青年才俊。
2021年9月左边习近平右边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赋予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任务。
五年来,全市各地区各部门抓人才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空前,人才群体创造出的创新成果空前,上海日益成为海内外人才向往的热土。
“近悦远来”,释放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上海承担着国家很多重要战略、重大工程、重点项目,这些任务,需要重量级的人才来领衔,需要加快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加快营造更加优质的人才创新创业环境。
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人才20条、人才30条、各类人才工程行动方案、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等一系列重要改革文件,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体系,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上海率先打造区域人才集聚平台,制定实施支持发展的差异化人才政策,大规模集聚海外人才、青年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进一步释放人才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
在临港新片区,上海构建开放型人才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其自主发展、自主改革、自主创新独特优势,打造海外人才踊跃汇聚目的地、人才综合服务栖息地和人才资源配置枢纽港。
在人才引进方面,上海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政策,在全国率先打出试点降低外籍人才工作准入门槛、简化入境和居留手续、放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申办条件等政策“组合拳”。截至目前,上海持永久居留证外籍人才累计超过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3。
2019年4月11日,来自香格里拉集团的驻店经理乌尔里希拿到了全新办理的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和居留许可。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审批可在5个自然日内完成,这是浦东新区率先改革突破,亮出的全国首创。借助自贸区外国人来华工作“一网通办”服务平台,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享受到如此“飞速”的办证体验。
如今,上海的人才引进战略和政策已经形成完整体系,特别是开放的环境、便利的服务,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尤为显著。上海正成为高水平科学家、高科技企业家常来常往的“世界会客厅”。来沪拓展“朋友圈”,成为科学大师们喜欢上海的另一个理由。
上海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每年都有上百位获得诺贝尔奖等世界级奖项的顶尖科学家到上海参会,在临港的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已经启幕,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国际联合实验室已经启用,全球“最强大脑”为上海投下了“信任票”。
开放、创新、包容,这一鲜明的城市品格,正在上海人才发展上得到充分印证。
“放权松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坚持引育并举,优化整合人才培育体系,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放手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注重平台育才,持续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世界级大科学设施、引领性重大科技专项和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为人才打造成就梦想的事业舞台。
位于西岸智塔40、41层的上海期智研究院,是一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5月,上海期智研究院注册成立,如今已汇聚多位两院院士、科学家和一批来自高校的青年人才,在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生物智能等6个前沿领域开展研究。与传统事业单位相比,期智研究院在经费使用等方面有更大的灵活度和自主权,这种自主权给予科学家充分的信任,也是对在竞争性项目之外支持基础研究的路径探索。
人才活力能否充分释放,关键还在体制机制。近年来,上海已取消一批在人才招聘、职称评审、人员流动等环节中的行政审批和备案事项,将岗位聘任、考核评价、收入分配等管理权授予用人单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在编制限额内自主引才、统筹用编。
在人才使用方面,上海坚持以“放权”为用人单位添动力,以“松绑”为人才增活力,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实施顶尖科学家负责制,赋予顶尖科学家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吸引和集聚了一批包括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顶尖科学家及团队。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在人才评价方面,上海坚持破“四唯”,立新标,持续为“帽子热”降温,不断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率先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
譬如,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打破以“出论文”为唯一标准,对新药研究人员的评价围绕“出新药”核心目标,将临床批件、新药证书与高级岗位聘用挂钩,提高科研人员从事新药研发的积极性,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持续可转化项目。
上海开发打造了人才数字画像系统,优化人才代表作机制和科研成果评价模型,利用大数据测评开展人才精准评价。授予人工智能领域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引进和评价自主权。2019年起实行人工智能领域专业技术人才高级职称认定,企业可以依据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和贡献破格申报。
同时,突出社会化,推动上海市轻工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承担相关领域高级职称评审工作。突出国际化,积极吸收国际通行评价要素和评价标准。上海科技大学探索以常任教授制(TenureSystem)为核心,借鉴国际通行评价办法,建立以“五重”即重道德品行、重教书育人、重学术水平、重发展潜力、重国际公认为核心指标的人才评价新体系。
为放大强化市场价值的激励效应,上海还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为让人才创新成果获得更大收益,明确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净收入的70%以上可用于奖励个人和团队,推动成果转化个税递延缴纳政策落实落地。2020年,高校、科研院所,以许可、转让、作价投资三种方式转化成果47亿元,奖励个人现金和股权2.34亿元。
“实绩导向”,人人都有出彩机会
上海人民城市建设描绘了“五个人人”的愿景,头一个就是“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就是要让来到上海的人才,不但能立下鸿鹄之志,还能展开大鹏之翅,在上海这片土地上,“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上海在人才的使用上,一直坚持以实绩论英雄,在“赛马场”上比作为,谁能挑起最重的担子、啃下最硬的骨头,谁的工作有声有色、有口皆碑,谁就能拥抱更多机会。
围绕抗击疫情疫苗药品研发、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需求,上海坚持政府搭台,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出题者”作用,凝练榜单内容,以成果交付使用为考核手段,撬动了跨地域跨行业的各类市场力量,揭榜的往往是企业和院所,高效解决集成攻关。
上海人才工作更是以“为国揽才、为国蓄才”为重要担当,围绕党和国家战略部署,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等中心工作,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上海市援藏、援疆、援滇干部克服艰苦条件,发挥“组团式”医疗和教育援边优势,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出积极贡献;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上海率先派出援鄂医疗队,先后有9批1649名医务人员奔赴武汉,会同各省市开展技术协同攻关,为抗击疫情贡献上海力量。
营造“生态圈”,提升城市软实力
近年来,上海坚持着力提升整座城市的人才服务意识,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甘当人才服务的“店小二”,让人才从细微处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综合发展环境。
“软实力”始终贯穿在上海人才产业链打造的全过程之中。创业者们感受到的“生态圈”,也正是上海近年来坚持的“不拼重金拼环境”,以此增强上海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向心力。
位于上海市域西南部的“零号湾”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与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仅“一墙之隔”。这里集聚了零号湾、交大科技园、飞马旅等十多家双创孵化载体,这种双创“生态圈”吸引了众多科技人才来此实现梦想。
步履匆匆从事创新创业的人才,容易在上海找到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因为上海率先以“不备案、不注册、不登记”的方式,激发和汇聚市场资源建设创业人才摇篮,率先成立国内首家众创空间联盟开展行业自治。以全球众创空间首创者WeWork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孵化器纷纷入驻上海,苏河汇成为国内首家在新三板上市的众创空间,莘泽孵化器等一批众创空间陆续挂牌上市。
在优化人才创新创业融资环境方面,上海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引导资金,缓解科技创新企业“最先一公里”的资金来源。设立大型政策性担保基金,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建立我国首家“科技银行”——浦发硅谷银行,设立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维权援助、调解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融资服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上海还以打造“海聚英才”人才品牌为契机,建设一批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在全市遴选创新创业项目集中、高层次人才集聚、运行规范、基建完备的科技园区授予“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称号,积极承接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举办面向海内外“海聚英才”创新创业峰会,面向全球发布高层次人才需求岗位目录,发布全球“揭榜挂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清单。举办“留在上海”职业见面会,成立海聚英才创业投资基金联盟。每年举办海聚英才创业大赛,对优胜项目给予人才计划、金融投资等特殊支持。
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上海人才工作则与时俱进、以“便”应“变”。今年3月以来,上海积极应对突发疫情,有序开展疫情期间人才公共服务,主动用创新举措化解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多部门通过“视频办”“电话办”“邮件办”“微信办”等便利手段,为人才提供签证、工作许可、落户、社保、医保、税收、通关、医疗、结汇等服务。其间,市人才办还邀请10多位在沪院士举办“院士TALK——院士守‘沪’同心抗疫”云课堂系列节目,受到广大人才和市民的欢迎。
未来,上海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赋予上海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任务,围绕强化“四大功能”、建设“五个中心”,加快打造人才高地先行示范区,加速汇聚全球创新创业资源,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的筑梦之地、逐梦之城、圆梦之都。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