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应届生落户 人气:0 日期:2023-03-24
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
留学生/应届生/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
(签了就业协议书还算应届生吗?这些关于应届生就业的知识点,一定要记牢!)
春招进行时,不少应届毕业生对于自己“应届生”的身份存在疑惑:就业时,总听辅导员老师说,“应届生身份非常重要”“一定要好好把握应届生身份”,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应届生呢?一旦和用人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应届生”这个身份是不是立刻“消失”了?苏州大学招生就业处的老师针对同学们的疑惑,重点科普——
【到底什么是“应届生”?】
应届生身份的最终认定是以招录单位来认定的;一般情况,只要你在择业期内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缴纳过社保、公积金,而且档案还存放在学校或是各类就业管理部门,就仍具备应届毕业生身份,但是能不能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编制要看具体招录单位的要求。因此,当年毕业就找工作是绝对具有应届生身份的哦。
在企业招聘中,“应届生”大多指“当年应届毕业生”,许多用人单位明确要求应聘者须为20XX年X月前毕业的当年度应届毕业生。
有些公务员、事业单位等招聘公告中会特别提到的“20XX届未就业毕业生”,这就是指“处于择业期的应届生”。
划重点:是否能以应届生身份进入招录是以具体招录单位来认定的,同学们一定要仔细看各单位的招录要求。
【应届生的分类】
当年应届毕业生:国家统一招生的高校学生在学的最后一年,即将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处于实习或待业状态;
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国家公务员招录或其他有明确认定应届毕业生说明的):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在择业期内。
“择业期的应届毕业生”需满足以下条件:拿到毕业证;在规定择业期内没有与任何单位签订任何形式的劳动合同、无缴纳社保记录;户口、档案等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各类就业管理部门。
【应届生身份有哪些优势?】
人才落户和毕业生补贴
许多城市为了长远发展,希望留住和引进人才,出台应届生可直接落户的政策。对于未来想要在一二线城市落户的同学来说,如果能够以应届生身份落户,自然是最佳选择。
此外,很多城市推行了毕业生补贴这一政策。以江苏为例,几乎全省各市对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都有相关的生活补贴,有的高达10万元。
各类考试资格优势
国考、省考、教师考编、事业单位招聘等各类招聘考试,很多职位都限定应届生报考,而各省市的选调生则明确限定当年应届生报考。
近年来考公人数逐年上升,几百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情况不在少数。如果同学们能够以应届生身份报考选调生或者限定应届生的岗位,面临的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是公考上岸的好机会~
找工作优势
为确保大学生充分就业,国家对应届生就业有许多政策激励,企业招聘一定数量的应届生可以享受政策福利,此外,应届生可塑性强,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所以企业更愿意通过校园招聘招收应届生。
对于应届生而言,校招岗位多,门槛低,对于经验和能力都会放宽要求。此外,企业也有针对应届生的相对完善的培养体系。
【到底什么是就业协议书?】
说白了,就业协议书就是一份互相的承诺,你保证在毕业以后去这家单位上班,同时这家单位也不能无缘无故不接纳你的报到;你毕业的时候还会涉及到户籍、档案等一系列关系转移,学校也会根据就业协议书来办理,不用担心出现“毕业黑户、档案变死档”等情况了。
【这些关于就业的问答,你一定要记牢】
Q:签了就业协议书就等于签了劳动合同?
A:划重点:就业协议书≠正式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只在签劳动合同前有效力,当毕业生拿着报到证到单位报到、单位正式接收后即自行终止。劳动合同一签,就业协议书就失效了,当然在签订就业协议书时商定的事项可以在劳动合同中予以存续
Q:签订了就业协议,还算是应届生吗?
A:如果签订了就业协议,但是没有毕业且尚未入职(没有使用报到证),仍然算作应届生,还可以参加校园招聘、报考公务员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违约,还是要承担支付违约金等相关风险哦!
Q:应届生身份何时失效?
A:已经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保后就会失去应届生身份;超过择业期,不管是否找到工作,应届生身份都会失效。但对于“二次入学”,即工作后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考取全日制高校学历教育就学(一般指研究生学历)后,在入学期间暂停缴纳社保,待毕业时仍视为应届毕业生。
Q:如何理解缴纳社保?
A:社保指的是国家法定的“五险”: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家庭缴纳的社保(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习单位缴纳的社保(一般为商业保险)一般不会影响应届毕业生身份的判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甜子
校对王菲
声明: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经本站整理和编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交流和学习之目的,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管理员邮箱:y569#qq.com(#转@)